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拓展,主要在“敦煌佛教文学”课题的形成。“敦煌佛教文学”一词,较早是日本金冈照光(1930-1991)提出,1974年他以《敦煌0佛教文学》为题演讲①,内容谈论敦煌变文,对变文以外的“敦煌佛教文学”实质上并未涉及,也未对“敦煌佛教文学”提出任何概念的说明与范畴的界定。尽管如此,却是较早正式公开使用“敦煌佛教文学”一词的。
1991年敦煌研究院的汪泛舟发表了《敦煌佛教文学儒化倾向考》,以《降魔变》等佛教讲唱文学,王梵志诗、《百岁篇》等敦煌佛教题材的诗歌与佛曲,以及碑铭、斋文、祈福文等佛教寺庙文学杂著作品为例,借以揭示敦煌历史上佛教传播与儒家相融的现象。此文虽然对敦煌佛教文学也未作出界定,但从其援引的敦煌佛教讲唱文学、敦煌佛教题材的诗歌、佛曲作品以及敦煌寺庙文学等,不难看出其所谓的“敦煌佛教文学”当是指敦煌文学中有关佛教题材的作品。
1995年周不显(1934-1997)发表《敦煌佛教文学》的专文,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文学为其研究主体,说明敦煌佛教文学在特殊地理位置牵引下所彰显的重要性。同年,曲金良出版《敦煌佛教文学研究》专书,除论述“佛教文学因素及其在敦煌的聚结”外,主要论述内容仍是以敦煌佛教讲经文为主,兼及敦煌佛教曲子词、佛教诗歌、王梵志诗等,同时还讨论了敦煌佛教剧本问题。
2001年邵文实《敦煌佛教文学与边塞文学》、2005年王晓平《远传的衣钵: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》等论著相继出现,说明了“敦煌佛教文学”概念不但成形,而且已然成为敦煌学研究的热点。不过,这些虽都题名为“敦煌佛教文学”,然内容却未碰触“敦煌佛教文学”的界定问题。尽管如此,但已透露出“敦煌佛教文学”受到重视,且逐渐从“敦煌文学”、“中国佛教文学”中突显出来,甚至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