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自利利他”思想是佛教理论中的重要思想,并且大乘佛教讲求在“自利”的同时也要实现“利他”,“利他”是修行佛法的出发点和目的。要以大慈大悲之心,去救度利乐有情众生。以自利利他、自觉觉他为主旨的大乘佛教修行,体现着佛教慈悲为怀、普度众生、成就菩萨行的思想根源。
“自利利他”的“自利”是指消除了自我精神上的痛苦烦恼,到达了阿罗汉或是佛菩萨的果位,最终实现解脱生死,常乐我净的目标,而“利他”是给予他人利益,来解除其痛苦和烦恼,从而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解脱。自利利他的思想内容,主要集中于悲智思想中的“四无量心”、“四摄法”和“六度行”之中。四无量心中所提到的“慈、悲、喜、舍”,皆为最根本的慈悲之心,是大乘佛教利他精神的核心实质,体现的是利他精神的主观愿望。而“四摄法”与“六度行”同是自利利他的具体实践方式,将慈悲利他体现在各个方面。大乘佛教所主张的自利利他,是主客观的相互统一,当菩萨的主观能力与度化众生所产生的客观效果相统一时,才能够真正达到利他的目的。
大乘佛教慈悲利他之所以可以成就菩萨行,首先,因为具有大慈大悲的利他情怀,即“佛心者,大慈悲是”。要以救度天下众生,将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视为修行的出发点和目的,把个人利益放于众生利益之后,为了众生的利益,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。佛教中所讲的大慈大悲是指无我的慈悲,而无我就是指利他,将慈悲布施于无量有情众生,慈悲心体现的就是一种彻底的利他主义,但是要真正做到无我利他,普度众生,就必须先使自己觉悟佛性到达涅架这个最高的理想境界,所谓涅架,就是断灭了生死、烦恼和苦难的寂静安乐之境。佛菩萨己经到达涅架境界,却又不住涅架,于世间为无量众生承受痛苦,普度众生。其次,具备众生同体的平等观。在佛菩萨眼中,一切有情众生都如自己一般,要尊重一切生命,将众生之苦乐视为自己的苦乐,不区分内外亲疏。最后,自利利他并不是世俗的功利主义,菩萨行的自利并不是为了获得现世中的物质利益,而是为了克服“贪慎痴”三毒,要弃恶修善净化自我,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,所以菩萨道的利他,并不是为了要获得回报,而只是为了积累功德,使其成为能够证得佛菩萨果位的资粮。大乘的佛菩萨以自身觉悟得解脱为自利,唯有自利才能利人,自觉才能觉他,在通过自身觉悟达到佛性的涅架寂静的基础之上,反过来帮助世间受苦难的众生觉悟,助其得到解脱。而佛菩萨在利益众生的利他事业中又获得彻底地觉悟,使自利利他得到有机的统一,利他是以自利为前提,而自利以利他为根本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