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汉代以前,除莲瓣、叶子外,陶瓷器中很少使用植物作纹饰,尤其是花卉,随着佛教的传入,陶瓷的纹饰发生了巨大变化,各种植物纹饰出现并流行起来。在辽代,三彩器的纹饰主要以花卉以及由花卉演变而来的植物纹饰为主。其中,最能体现佛教文化因素的辽代三彩器的纹饰有卷草纹、莲花纹、宝相纹和摩揭纹。
(一)卷草纹
“忍冬纹”最早出现在日本,之后,忍冬纹作为印度佛教装饰中的常用纹饰和佛教一起传入中国。南北朝时这种忍冬纹已经广泛应用,许多佛像上大量采用这种忍冬纹作纹饰,并对其他装饰产生影响。辽三彩中最常见的卷草纹来自佛教里的忍冬纹。卷草纹又名蔓草纹,它既有宝相花的特点,又吸收了缠枝花的卷曲状,因花草纹样而得名。到了唐宋,卷草纹十分盛行,更是成为陶瓷装饰中植物题材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。
1.三彩游鱼海棠盘。1958年,锦西西孤山辽萧孝忠墓出土。八曲海棠花头式盘口、平底,口有宽边。中印水纹地,上加牡丹、游鱼、口沿卷草花带。
2.辽三彩荷叶瓶。1959年,白马城采集。腹部有动物花草纹。双耳施黄釉,其余施绿釉,底部无釉。白釉胎。
3.辽琉璃三彩缠枝花棺。1958年,大同马家堡辽墓出土。棺两侧及后面中部有缠枝牡丹纹,四周雕有卷草纹。棺盖盖顶上面刻画交叉的菱形方格纹,方格内外刻菊花、海棠,棺盖下部有卷云纹。
4.辽三彩八角形高座砚。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藏。盒状。平面作等边八角形,八边立面每面各成一幅图案,图案浮雕,内容均为花草云朵。釉色以橘黄为主,间隙补缀绿、白釉。纹饰内容多是装饰或双叶或四叶的带叶牡丹,并常配以鼓钉纹,还有契丹人物牵犬纹。
(二)莲花纹
传说释迎牟尼一出生,就下地行走,走了7步且步步生莲,因而莲花就成为他诞生的象征。在佛教中,莲花有“佛门圣花”之称,被誉为七宝之一,可见佛教对莲花的重视。辽代墓葬这种莲花纹饰比较多见,比如,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墓室正中绘莲花藻井;河北宣化张世卿墓后室弯隆顶外绘莲花,前室顶部绘重瓣莲花,可见佛教因素已经融入辽代社会中。
1.三彩洗。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壁画墓出土。通体施橙黄釉,底部以黄、绿、白三色做出叠瓣莲花,花瓣共十二瓣,花蕊圆形,有莲子七颗。足底露白胎。
2.三彩扑满。1993年在宁城头道营子乡埋王沟辽墓出土。正顶内印有牡丹纹,施绿釉;上腹印有牡丹纹,施黄釉;下腹印有仰莲纹,施绿釉。
(三)宝相纹
“宝相庄严”一词在佛教中被用来称谓佛相,因此故名宝相花。宝相花是佛教中的一种代表性纹饰,来源于莲花。宝相花的瓣形通常分为侧卷瓣、云曲瓣、内卷对勾瓣和正卷瓣4种。
(四)摩揭纹
摩揭造型随着佛教传入中国,受中国文化影响,其头顶上分叉角的体态明显是中国传统龙角的描绘,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—“龙”化,尤其是辽代,体现在器物上大多是鱼龙合体的摩揭形象。契丹人也将摩揭的形象应用于注壶造型,或是提梁注壶细节装饰纹饰。已出土的摩揭壶印证了这一点。
1.三彩摩揭壶。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出土。鱼的身子,龙头状的鱼首,张口形成壶流,双眼圆睁,鱼身两侧饰以双翼,刻满鱼鳞,鱼底托以仰莲座。
2.莲花摩揭注壶。整体呈龙首鱼身摩揭型,下承八瓣莲花座,圈足。龙独角口含珠,卷鼻,肥身,宽鳍,尾上翘,上端为荷叶形注水口,末端为柄状执柄。胎质松软,色黄白,施黄绿白三彩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