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慈悲平等
给予快乐为慈,拔出苦厄为悲,合称慈悲.佛教缘起于佛对众生苦难的悲悯和解脱众生苦难的渴望,所以说慈悲是佛教的根本,也是佛教德育的根本。人的心性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的痛苦,也能够感受他人的痛苦,并且产生同情和怜悯。人生苦难是没有人我之分的。对他人苦难感同身受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,既包含着慈悲之心,也蕴含着平等之见。慈悲即平等,平等即慈悲。基于佛教的人生论和因缘论,慈悲平等断除人我差别,使人认识到只要世间仍有一人处于无明之中,众生就不得解脱苦难,德育的终极目标也就无法实现.
慈悲平等使人心生忍让、谦虚和孝敬。忍让并不意味着胆小怯弱,而是一种悲悯众生的宽厚心怀,用以止息恶业,不再遭受苦难的轮回。报怨以德,止息了仇恨和罪行:“一笑泯恩仇”了断了冤冤相报。其中的慈悲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命尊严的尊重。谦虚表示不轻视人,即坚持人我平等。如果人心有轻蔑他人的意念,就会造出四口恶行,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睦。这些业障遮蔽了人的心性,体察不到烦恼的根源,也就无法从中获得解脱。人与人之间的谦虚对待能够避免冲突和纠纷,相互间可以友好和谐地共处。同时,谦虚也表现在对待不同学说的态度和行动中。万法皆由心生,而人我平等,因此诸法平等,由此消除人们对法产生的不平之见或自我偏见,进而止息人们的口舌争辩。佛教的因缘论使人看到因为无明的业力,人在十二因缘流转中深受苦难的煎熬。当人心有所感这些苦难的煎熬,就会对父母产生慈悲的心情,心存孝敬地奉养双亲。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,何以别乎?”。(现在人们所称的孝,就是供养。然而就是狗和马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: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孝敬,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?约孝敬并非外来也无法强加,乃缘于慈悲之心。
慈悲平等的原则促进人在追求解脱苦难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人生、社会人事以及自我心性的认识,自发悲悯生命的同时自觉地善待生命、尊重生命,主动地止息恶念和纷争,从而维护和谐共处,创建人间天堂的极乐世界。
2、自觉觉他
佛教的十二因缘论追溯苦难产生的根本乃是痴迷和无明。基于人性论,佛教将德育的直接目标“灭无明”落实到每一个个体身上。无明意味着人无知,而人最真实的知在于认识自我本心和自我本性。人通过戒、定、慧三学的德育内容来进行持戒、修炼和觉悟来认识真如心性,达到内心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”的彻底解脱。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@,方可观得自在清净本性。觉悟意味着人对自我心性以及万法万相的真实认识和了解,用以断除妄念邪见。人不仅要自身觉悟,还要帮助他人觉悟。
“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。前念著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”己经觉悟的人就是智者,能够认识自我心性,用慧来识破虚妄无实之境相,不产生痴迷贪念,断灭著境所生的烦恼。无明之人则是愚者,没有洞悉真如本性,迷恋贪著虚假幻境,心生贪念妄见,造出种种业,受业障所致的诸多烦恼,深陷十二因缘苦难的轮回之中。“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。……善人者不善人之师。”根据佛教普渡众生的慈悲根本,智者应该拯救愚者脱离苦难,帮助其认识自我心性。这也是佛家提倡布施的内容,布施不仅包括财富物质的施舍,还包括启发他人的有益思想、支持他人的鼓励之言等施舍,以及为解救他人生命而不顾个人安危的无畏施舍。
真正的觉悟之人于法于道都是实无所得的,因为本心空寂清净,不存一物。这也就意味着帮助他人觉悟也是一无所得的,因为他人最终的觉悟仍是自己悟到的。从众生苦难无我到诸法无我,再到觉悟亦无我,人就会深刻地理解了佛言“所有一切众生之类……我皆令入无余涅架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”。人著于我相就会起妄念,陷入十二因缘之中,不得解脱。那些自以为自己能够教育他人获得道德的人,其实是内心存在着邪迷妄念,结果弄得教育生活喜怒无常,却仍不反思觉悟。
自觉觉他的原则促进人们通过觉悟来消灭产生烦恼苦难的无明,在自我觉悟和帮助他人觉悟的过程中认识“无我”的心性,从而获得彻底的无上平等觉悟,做到真正无我地慈悲众生、拯救众生和觉悟众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