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瑜伽健身术除了流行于普通大众,也流行于禅修者之间。初学静坐者常常面对昏沉磕睡、心念散乱乃至腰酸腿痛等问题。而瑜伽体式是在呼吸引领下对躯体进行缓慢轻柔地屈伸与扭转,既促进血液的循环,又能收摄身心。所以,体式练习后进入静坐,效果特别好。在这方面,瑜伽运动只是被当作强身健体的伸展运动而已。
其实,瑜伽运动与佛教一直渊源颇深。大约在公元4世纪前后,瑜伽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进入中国。中文“瑜伽”一词早在唐代就出现,是“yoga”的音译,在唐以前意译成“相应”,即人与宇宙之间的互相沟通与感应。中国佛教禅观、天台宗的“六妙法门”、法相唯识宗的止观,都是瑜伽静坐冥想的变通说法。
为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,现今在西方和中国流行的瑜伽主要是“现代瑜伽”。与印度古典瑜伽相比,现代瑜伽的特征是:强调生活在当下,练习者不再以追求神通与自我解脱为目的,而更注重于把瑜伽作为一种生活观点或态度,融入到日常生活体验中。也就是说:古时的瑜伽是注重“修灵”的,欲将“真我”由肉身的“小我”中升华出来,与永恒的本体“梵”合而为一;而现代的瑜伽是注重“修身”的,经过瑜伽体位法的练习和呼吸法及冥想,将身体的肌肉、骨骼、经脉及内分泌系统调节到最佳状态,使人健康、美体、美容、身心愉悦。
那么,讲究瑜伽外修的瑜伽体位法和佛教究竟有什么关系呢?我们试从佛教藏密的大礼拜动作和少林寺《易筋经》的动作来分别做一说明。
一、瑜伽健身术与佛教藏密大拜式的关系
藏密即藏传佛教密宗。藏密无上瑜伽四加行之大礼拜也叫磕大头、磕长头、磕等身头,它以礼拜的方式,反复性地做五体投地的全身运动。大礼拜是藏传佛教独特的礼拜形式,是藏密修行者每天修持各种加行开始和结束必不可少的部分,也是藏密气功的一种动功,有强身健体的作用。
藏密大礼拜与瑜伽拜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。例如,两者作礼拜时,动作开始和结束都要念诵礼敬语;两套动作都由12个姿势组成,都是一种与呼吸同步的运动,提倡通过呼吸将一系列的姿势串联在一起,来完成一套完整的动作。只不过瑜伽拜日式更强调健身的功效,在伸展过程中加大了后仰的幅度。实际上,大礼拜属于瑜伽健身体式。
佛教密宗行者被人称为“瑜伽行者”。《佛光大辞典》上讲,密宗:又作真言宗、瑜伽宗、金刚顶宗、毗卢遮那宗、开元宗、秘密乘。密宗诸部修炼皆以静坐为主,但无上瑜伽部功法中不乏动功。《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》中记载“在修气脉明点时,还强调须打拳、金刚立、行大礼拜等以活动肢体、流通气血、打开脉结、散化明点”。这些动功与印度瑜伽的体位法和道教的导引相似。
瑜伽和佛教藏密在修炼禅定的具体功法上也有相似之处。如瑜伽的四禅八定、一点凝视法、脉轮观想法、昆达利尼灵蛇、清理中经苏舒姆那管道等与藏密的宝瓶之气、拙火定、九节佛风等功法即有相同和相似之处。另一方面,瑜伽语音冥想和藏密的咒语练习也相近,二者均用梵语发音。瑜伽根本语音为“吨”(奥姆),密宗咒语总持为“吨、阿、叶”二者语音练习均有震动气脉、疏通经络、安定神经之功效,并能帮助修习者进入深度禅定。